手机版
新浪微博
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要闻
进入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解读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7-10-19  来源:人民网

  法治中国

  报告原文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会内解读

  苏君代表(甘肃省白银市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这是对立法工作的总体要求。依法立法是立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执法、司法、守法的根本基础。为了更好地依法立法,首先要依宪立法,立法只有符合宪法法律精神,才能使立法工作有序有度,实现维护法治统一的目标。其次,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统一起来,形成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准则;再次,立法要严格按照立法法规定的原则、权限、程序进行,规范立法行为,提高立法质量,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目的。

  王红心代表(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政治处主任):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把保护人民人格权写入报告,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适应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保障人权、弘扬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于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会外连线

  冯之东(甘肃省法学会理事):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党肩负着领导立法、支持司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的任务。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就是为了统筹领导方方面面的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中华文化新辉煌

  报告原文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会内解读

  孟广禄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

  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航程的指南针,其中关于文化的论述让我觉得很自豪。文化是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我们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真正把人民当作我们的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就要拍属于新时代的作品,更好地捕捉新时代人民需要什么,出更多好戏,出更好作品。

  陈正平代表(四川省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

  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文艺工作者要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为创作出发点,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永不满足的创新意识,打造更多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文化发展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艳阳天,中华文化也将在我们的时代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会外连线

  王旭东(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十九大报告把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伟大复兴的高度加以阐释。中华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必须致力于提高文物、文化从业者的能力水平,培养一批耐得住寂寞、潜心从事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培养一批能够把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的专业人才,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还要致力于加大人文交流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原文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会内解读

  巴珍代表(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区中学教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尤其是引导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杨剑华代表(广西贺州文联副主席):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昂扬的姿态,不仅要有经济实力的支撑,也要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为一名党代表,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净化、自我提升,做一名优秀公民;其次要努力多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公民个体的日常行为准则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会外连线

  陈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反映和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4字不仅处处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科学智慧,而且包含着浓郁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还和每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亟须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每一个人从自我做起。

  具体来说,就是要经常进行“双对照”:从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对照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对照我们的生活实践。在这种反复对照中,增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情感,抛弃种种错误的价值观,让24字内化到每个人心里,成为做人做事的灵魂支撑。


  社会治理“三感”

  报告原文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会内解读

  杨波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郑重承诺。

  我已经驻村7年,时刻见证和感受那片山山峁峁的变化:水泥路修到了每个村民小组,再不用来回走八个多小时山路去镇上赶场;提水工程也修好了,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再也不用大冬天走几公里山路去挑水;我们还抓住机会养蜂、种药材、发展乡村旅游,人均纯收入7年翻了4倍多,1300多人脱贫……对村民们来说,这些都是翻天覆地之变,像是走进祖祖辈辈梦想的日子,就是总书记所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政策会越来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村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有奔头!

  会外连线

  李伟(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可以用“民之所望,政之所向”8个字来评价报告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的提法以极大的同理心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对具体生活片段的感受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晴雨表”和“试金石”,反映了对社会治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三感”互为犄角,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构成。没有获得,幸福无从依靠;没有幸福,获得失去意义;没有安全,获得和幸福无从保障。


  健康中国

  报告原文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会内解读

  李丽珠代表(山西省太原市精神病医院遗传研究室、老年精神病科主任):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看到“医养结合”写进十九大报告,我非常激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年人同样向往美好生活。事实上,他们更需要精神的陪伴。此次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大健康”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这能很好地缓解养老压力,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贺星龙代表(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卫生所医生):

  身为一名基层代表,我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首先,从基本医疗资源上看,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极大方便了老百姓看病。其次,老百姓看病负担减轻了。第三,医疗卫生系统风气好了,医生的职业道德增强了,老百姓对医院的依赖度、信任度、满意度提高了,医患矛盾缓解了。相信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看病养老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会外连线

  张宏冰(北京协和医院基础医学院教授):

  健康,是国民的立身之本。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就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此外,医疗体系、预防体系、卫生部门都应树立“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理念,坚定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共同努力推动构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打造健康中国。


  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会内解读

  汪泓代表(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

  这些年,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美好环境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听后非常振奋。一度人们觉得可以先发展经济,再保护环境。事实上,这种发展理念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转变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频共振”。

  童小华代表(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重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和谐共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需要大家在环境治理上出力,为国家发展美好蓝图作出自己的贡献。

  会外连线

  王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

  新时代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有五个基本导向。

  首先是时代导向,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是目标导向,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是问题导向,进入新时代,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深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和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

  四是治理导向,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依靠制度建设和多方共同参与,提高全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是全球导向,不仅要建立美丽中国,还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实现“美丽”这一目标,不是短期的追求,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是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责任编辑:赵宏兵
视频推荐
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政府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
党建引领新征程--国家税务总局呼和浩特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党建工作纪实
中暄慈善基金联合广东土之源公司为石景山区防疫一线捐赠蔬菜37吨
【两会现场】李凤芹:加速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友情链接
关于法讯参考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全体成员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0】2423-383号 | 京ICP备1701848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329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64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8632号

法 讯 参 考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17 by www.fxck.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